郄霜濤 鄭煥清
有人說,芬蘭所以能在高科技等方面迅速發展,是因為芬蘭重視全民教育的結果。為此,記者日前來到芬蘭一所小學進行課堂觀摩,了解他們是如何從娃娃抓起培養人才的。
語文課輕鬆活潑
在校長的大力支持下,一年級A班的愛麗莎老師同意我們聽她一節語文。
在教室外的走廊裏,我們看到一長排衣帽鉤,挂著孩子們的外衣,地面沿墻一溜20多雙小鞋。原來芬蘭所有的小學規定,孩子進入教室必須脫鞋。這種做法主要是由於芬蘭氣候寒冷,培養孩子養成出門穿外衣和保持室內衛生的良好習慣,也就有了辦事有條理有秩序的觀念。上課了。愛麗莎請同學們翻開語文課本,同時在黑板上書寫:S122,即第122頁,提醒孩子們記住這節課的課文在第幾頁。芬蘭語言是拼音文字,學會28個字母就可以識字。今天課堂上要做的是鞏固學生拼音能力和音節的劃分能力。
這是一篇名為“最勇敢的小兔子”的課文,有兔子、松鼠和大灰狼等角色,講的是兔子戰勝大灰狼的故事。和中國不同而又十分有趣的是,包括兔子、大灰狼在內的六七個動物都有自己的名字。這些有名有姓的動物永遠活在芬蘭的小學教科書中,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,這些動物也長大了,它們的“智力”也在不斷提高。教室裏貼著這些動物的畫像,標明了它們的名字。
愛麗莎老師從靠在窗邊的辦公桌上拿來兔子、松鼠和大灰狼的布袋木偶,邀請學生扮演角色。孩子們一個個爭相舉手,其中大灰狼的角色最受歡迎。三個孩子一個表演小組,這又無形中使孩子們形成一種與人合作共同完成任務的觀念。
被邀請的孩子得意地走到黑板前,有的一手拿書進行朗誦,一手套著木偶進行表演;有的孩子索性把書攤在地上,騰出兩隻手,一手操作木偶,一隻手來回比劃,盡情抒發角色的感情,得意時還做出種種怪臉,引來滿堂歡笑。孩子們怎樣表演老師都不加干涉,更不要求整齊劃一。孩子們輪流參加,輪流表演,與其說是上課,不如說是在做遊戲。
接著是鞏固字母概念的練習。老師打開辦公桌上的錄音機,立刻一首歡快有趣的字母歌播放出來。孩子們起立,隨著音樂邊唱邊拍手、轉圈、跺腳。做完這一切,已經過去了將近30分鐘。
下面是劃分音節和詞搭配練習,老師請同學們翻開統一印制的練習冊,同時用投影儀在教室前大螢幕上映出練習題。每道題,老師請一個同學在投影儀上做,其他同學在自己的本子上做,這是指導孩子做練習,課上沒有完成的練習留作了家庭作業。
老師說,小學生還是有家庭作業的,但低年級每天做家庭作業的時間總共不超過半小時,高年級不超過一小時,而週末和寒暑假屬於休假,不允許留作業。
一節語文課在輕鬆和歡快的氣氛中很快就過去了,但給孩子們留下的印象卻是深刻的,回到家孩子們還會對父母興奮地講著上課的一切。
數學課注重參與
來到漂亮的德爾荷老師的教室,這裡也像她本人一樣整潔、清新、亮麗。
一棵巨大的綠色杉樹圖案貼在進門處,上面挂著15只“長著”皮毛的蝙蝠紙板模型,這是孩子們的手工;對面墻上是用紙板做成的一串花花綠綠的小手套,布袋娃娃和一幅冬景圖畫,也全出自孩子之手;教室背後的操作臺上排列著孩子們的手工創作——小盆小罐。四張課桌成一排,每邊三排,呈八字形。教室裏充滿了生氣。
根據教學計劃,一年級學生只學20以內的加減法。老師舉起一隻小盒,裏面裝著10以內加減法的紙條,請孩子們上來抽籤。抽到的題自己不回答,而是學老師的樣念出來,請同學回答,這是讓孩子親自體驗做老師的滋味,品味一下組織能力的感覺。老師提出的要求只有一個,男孩子請女孩子回答,女孩子要請男孩子回答,看來這也是在灌輸要同各類同學交往的意識。
然後,老師在黑板上分別寫出4、6、10;5、6、11;5、9、14等三組數,請孩子們用加、減符號把這些數位組連接在一起。
這組練習做了很長時間,最後老師請同學們進行總結,用自己的話表述這些數位之間的共同規律。沒想到,這些七歲的孩子總結出來了:在加法裏前兩個數位位置可以相互調換,減法是從三個數中最大的那個數開始的。老師補充:加減法可以相互轉換。
這時,時間過半。老師又請同學們拿出練習冊做習題,統一印刷的精美練習冊上是用圖畫排列的20以內加減法,有的是靶環,有的是三葉草,標上了不同數位。教室後面墻上還挂著同學自己製作的穿了繩的黑木珠、白木珠,每串10個,一些孩子取來撥拉著,算了起來。這時老師在教室內巡迴指導。數學課教教練練,孩子們主動參與,易懂易記。老師說,低年級孩子注意力集中時間短,活潑教學才能達到效果。讓孩子自己總結歸納,這種能力上的培養方法確有獨到之處。
手工課受重視
芬蘭基礎教育非常重視手工課,國家保障每個小學生的手工課材料費每年大約100芬蘭馬克(約20美元)。
一、二年級由班級老師教做手工,到三年級就有專門的老師上手工課了,每周兩個課時。在芬蘭貢圖拉小學,三年級以上的手工分為兩大塊:縫紉和木工。縫紉課教室十分寬敞,幾臺電動縫紉機、蒸汽電熨斗、繡花機,還有一台木頭織布機,樣樣齊全。木工課教室裏工作臺、電鋸、刨、銼等也一應俱全。
記者閱讀了手工課的教學目的後,才理解了為什麼基礎教育對手工課如此重視。手工課能具體形象地培養學生對勞動重要意義的認識,用老師教授的技能進行獨立的創造,培養動手能力、解決具體問題的能力及與他人合作的能力,同時培養良好的勞動習慣。縫紉教室裏,麗達老師正在教幾個九歲的男孩縫製揹包和文具袋,他們都已經會使用縫紉機、電熨斗了。這個班上的女生都在上木工課。文具袋是雙層布製作的,像一個大錢包,裏面有一個小貼兜,在袋口上機繡一個美術圖案,工序還真複雜。男孩們先在布的反面畫出圖形,在裏子的一面縫上小貼兜,再把面子裏子縫在一起,翻到正面,熨燙平整後折疊,手工縫邊,釘扣。老師要求嚴格按程式縫製,每完成一個工序都請老師檢查,老師動嘴,學生動手。但在選擇布料和顏色方面,老師則充分尊重孩子的意見。完成這樣一隻文具袋,通常需要五至六節課。看到九歲的男孩能做出這麼漂亮的文具袋,真讓人高興。四年級學生縫製的玩具沙皮狗和五、六年級學生縫製的褲子和有帽子的休閒上裝,就更漂亮了。要不是親眼所見,真不敢相信普 通的芬蘭小學生竟然都具備這種縫紉能力。
在手工課上,老師還特別注意從細微處培養孩子踏實細緻的作風。例如,麗達告訴我們,每個孩子上課時都有一個半圓形的布做的針插,第一節手工課就是教孩子們縫製這種針插,然後每人發10根頂端涂了不同色彩的大頭針,老師要求,用過的別針一定要一個不少地插在針插上,少了必須找回。如果老師從地板上揀到,就會“揭露”漫不經心者。
芬蘭的小學生還要學會基本編織,用毛線編結碗墊、手套和毛襪;要學會烤制簡單的糕點;要學會獨立製作小板凳等木工活。
記者來到這所學校時,正值30週年校慶。校慶展覽上,陳列了歷屆學生的優秀手工作品,真可謂琳瑯滿目。這些作品顯示的絕不僅僅是單純的物質成果,這是芬蘭教育目標中“文明”的一部分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支付寶實名認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